热烈祝贺裴晓华院长联合执笔的《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日前发布,白鹿制药乳癖散结系列为C1级别首推用药!
裴晓华院长联合执笔的《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日前正式发布!
[引文] 裴晓华.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J/O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8[2022-03-07].
指南标准化项目组核心成员:
张伯礼、陈可冀、高学敏、田金洲、李幼平、陈香美、张俊华、房书亭、王桂华、孙媛媛等
执笔:
裴晓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康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审:
李曰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崔乃强(天津市南开医院)
工作组:
樊英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来保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郑丽(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桃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张晓苗(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张琼(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共识小组:
韩宝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夏仲元(中日友好医院)
祝东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张董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史晓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秀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姜炬芳(民航总医院)
张士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莫爵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杨后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桃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郑丽(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焦岗军(民航总医院)
咨询小组
中医临床专家:
陈前军(广东省中医院)
刘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刘晓雁(广东省中医院)
陈红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吴雪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薛晓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夏仲元(中日友好医院)
祝东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张董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史晓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张晓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张士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莫爵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卞卫和(江苏省中医院)
姚昶(江苏省中医院)
陈秀春(河南省肿瘤医院)
刘丽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湘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霍艳丹(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樊英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李桃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郑丽(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徐飚(广东省中医院)
戴燕(广东省中医院)
王春晖(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西医临床专家:
韩宝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于志勇(山东省肿瘤医院)
杨后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薛志杰(天津市人民医院)
焦岗军 (民航总医院)
姜炬芳(民航总医院)
王钢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李秀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马祥君(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顾岳山(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史立晖(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
吕钢(重庆市中医院)
崔建春(辽宁省人民医院)
张凯松(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徐佳(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隽鹏(厦门市中医院)
循证方法学专家:
刘建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刘兆兰(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秘书组:
樊英怡(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秀春(河南省肿瘤医院)
执 笔

裴晓华 教授
简历: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厦门市中医院)院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系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乳腺病学”学科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
专业特长:
1.在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乳房发育异常疾病、乳汁分泌异常疾病(包括产后缺乳)、乳房囊肿、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扩张症、乳房美容整形术后并发症的诊治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后综合治疗及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分期分证论治乳腺疾病,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2.对中西医结合诊治Graves病、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肿、甲状腺癌、亚急性甲状腺炎有专长
3.有诊治泌尿男性疾病、普外疾病,疮疡,急腹症,周围血管疾病经验
执 笔

康骅 教授
简历: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甲状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乳腺外科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乳腺健康分会会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知名专家
北京医师协会第二届乳腺疾病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乳腺学组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委会外科专业 主任委员
指南
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
(2021年)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HMG)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良性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 [1,2]。主要表现以乳房结节或肿块及乳房疼痛为主,本指南基于既往专家共识将上述名称统一称为 HMG[3]。乳房疼痛和乳腺结节或肿块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4]。近年呈年轻化增长趋势,与年龄、职业类型、生活方式、月经情况等密切相关 [5]。目前西医对 HMG 的诊疗达成的共识认为,对于伴随轻至中度疼痛者以心理疏导及改变生活习惯为主,必要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3]。对于严重乳房疼痛的患者可给与相关药物治疗,相关西药对内分泌影响较大,也伴随一些明显不良反应 [6]。HMG 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冲任二脉相关。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7]。在此过程中,中成药携带方便,剂型多样、疗效较为稳定,具有缓解疼痛、缩小甚至消除增生结节的潜在疗效优势,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8]。
中成药现已成为 HMG 治疗的重要临床选择,但目前相关中成药品种繁多,其辨证、用法、临床适用指征等均未得到规范,HMG 的中成药治疗缺乏相关参考依据。因此,在《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的委托下,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组织行业内中西医临床专家、指南研究方法学专家、药学专家成立中成药治疗 HMG 指南研究小组,指南小组根据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Evaluation,GRADE)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遴选临床定位明确、疗效肯定、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广泛专家共识的中成药品种,制定了《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 年)》,为合理应用中成药治疗 HMG 提供参考和指导。
以下摘取主要内容:
白鹿制药乳癖散结系列具有软坚散结,行气活血的功效,其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得到了专家和患者的一致好评。是《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及《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推荐用药。